大溪文藝季-巷弄美術館視覺藝術創作:找火的人


火真是奇妙啊!
點燃廟裡拜拜的香,裊裊上升的煙彷彿在和神明說話 ; 點燃祈求平安的金紙,人間的信念與心意傳遞到天際,火是民俗信仰文化中,人與超自然溝通的媒介。



此創作計畫將「火」視為一原型象徵,探討自然界中這個神祕、無可定型的元素在民俗慶典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透過默劇行為表演《找火的人》與裝置《火之屋》,進而尋找青年世代對於土地文化的意識,體會大溪人如何看重自身的文化信仰。

近幾年觀察台灣工藝的展覽型態,多半仍舊以媒材、技藝來做分類,又或是以生命禮儀、民俗節慶為主題的展覽,然而鮮少看到跳脫出上述這些既定框架的工藝策展,《找火的人》的出發點便是希望能實驗性地將「傳統工藝作另類詮釋」。

民俗中的信仰與習俗,是居處於同一地域的居民,為因應自然、地理、人文環境等變因而產生約定俗成之文化模式,經過歷史淬鍊延續至今。台灣的民間信仰,雜揉多元族群、殖民政權等文化影響,演變出錯綜複雜民間信仰,但其中有一共通的、象徵神聖與光明的物質「火」。

「火」是人文明的起源,也是地方民俗信仰文化中,人與神、、靈之間重要的媒介,有的以祭祀火神的形式呈現;有的以火燒出煙進而跟神或鬼溝通、祈福;有的通過燃燒傳遞物件;有的利用過火祛災避邪,不同信仰卻都能發展出與火緊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此次計畫將「火」視為一原型象徵,探討自然界中這個神祕、無可定型的元素在民俗慶典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而承載民間信仰精神的民俗工藝裡,用「火」與超自然存在進行溝通的工藝,香與金紙是最根本、無可取代的兩項,香火在民間信仰價值觀裡象徵靈力,香與金紙分別代表著靈力的媒介,有香就有神,有金紙才有力。此外,遶境慶典中,早期民間相傳「一紙二土三木四金」,認為紙是入神最快且最好的塑神材質,因此糊紙工藝乃是一項能夠與神靈直接交流的手段。

我們選擇將「金紙」與「紙紮」意向性地與表演服裝結合,兩位火人各自有竹編紅色骨架,如同紙紮內部的竹製結構,五彩高錢固定於骨架上,高錢作為廟會遶境時大仙尪仔飄逸的頭髮,能夠使尪仔的擺動更具流線動感,掉落的高錢民眾會爭相拾取,因其具有避邪保平安的功能。火人身上一圈圈能伸能縮、放大變小的布料加上紅黃藍的漸層,使得表演者身體的擺動有如火焰明滅一般,白色的區塊則印上金銀紙圖章:福祿壽、天官賜福、祈求平安等等。

靜態裝置《火之屋》,以竹子現地搭建三座具有火堆意象的竹屋,兩次行為演出分別以《火之屋》作為起點和終點,沿途行經大溪老街與民眾交流,停駐於普濟堂、福仁宮與在地神明交陪,樂手以北管樂器「嗩吶」及節奏樂器「大鑼」,代表性地營造出廟會遶境時鑼鼓喧天的氛圍,而定點演出則以「殼仔弦」、「非洲鼓」混搭,演奏傳統絲竹音樂以及新編創的武打樂,嘗試將傳統絲竹樂器與西方打擊樂器並用,讓北管音樂的風格與節奏和行為表演相輔相成。

火人在大溪老街尋火,從日常生活中的火到民俗信仰中的火都是表演材料,正逢普濟堂關聖帝君生日前後,期望在與民眾互動過程之中,構築出一個「場所」,與民眾重新找回欣賞工藝的眼光,找回傳統工藝所在的位置,可能是人與神心意交會的時空,找回屬於我們自身文化的意識,找出日漸消逝中的傳統工藝其延續於當代的可能性。



裝置設置地點:大溪建成商行
裝置尺寸:依場域而定
媒材:複合媒材
展出時間:2017/7/8-2017/8/6
演出時間:2017/6/25(日)、7/8(日)14:30~15:30

〖創作團隊〗

計畫創作何睦芸、劉紀彤
服裝設計林詩昌
            凌、王婕安
音樂設計鍾繼儀
        鍾繼儀(嗩吶、殼仔弦)
        陳衍良(鑼、非洲鼓)
裝置協力陳俊宏
影片製作廖奕棻
特別感謝福祿壽工房葉書聞、李亙卬、李嘉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