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覽主視覺 |
文/林奎妙
壹、「展覽」與「馬崗漁村迫遷事件」
展覽源自「馬崗漁村迫遷案」真實事件,「文化行動」與「社會介入」為團隊創作之核心關懷。
策展團隊介入現實的方法,是將兩年田野調查與文物蒐集的成果,以創作及設計的方式,重新編織成靜態展示板、文物展示區、傳統技藝示範、紀錄片放映、對奕互動裝置、展場佈置、史料集等,使展場成為一能溝通「居民」與「他者」的多元文化界面。同時,展覽期間也善用導覽走讀,串連室內展場與聚落真實環境,使得馬崗聚落生活環境、海洋氣候,皆可成為展覽的延伸。 以下,簡述馬崗漁村面臨的危機,與團隊文化行動的發展歷程:
貢寮鄉馬崗漁村位於台灣本島最東邊,在三貂角燈塔下形成一由石頭搭建而成的上百年聚落。世居於此的居民,透過世代積累的傳統生態知識(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)在此與颱風、東北季風所激起的大浪共生,以近海捕撈和沿岸採集(其中,女性採集者素有海女之稱)作為兩大經濟來源。 或許因為生計來源取之於大海,漁村居民的土地觀與農村「有土私有財」的所有權觀的構成也有差異。
(photo credit / 吳亭儀) |
(2)石屋文化初試啼聲:自力救濟的第一個階段(2018.08-2019.07),零星居民和文化工作者協力向新北市文化局申請「聚落建築群」,一方面希望聚落中的百年石頭屋有機會被認定為文化資產,另一方面也希望此舉能讓更多社會大眾和政府單位來思考、面對東北角漁村的未來。這階段的行動確實喚起社會關注,但並未鬆動官方文資審議向來迴避介入私產紛爭的立場,因此僅有兩棟石頭屋獲得登錄;但官方「不登錄文化資產」的理由,反而在網路上激起了討論,由於不認同官方理由者的聲音居多,也使居民並未就此氣餒,再接再厲思考轉進的可能。 同時,這個階段所累積的田野調查資料,也使文化工作者產生了「要如何把故事還給居民、成為他們自己的力量」的念頭。
(3)組織化行動與<石石在在>的登場:隨後,自力居民展開第二階段(2019.07-2020.11)的活動。在這個階段中,鄰近馬崗漁村的卯澳漁村,亦面臨都市計畫要開闢要在寧靜的港灣中開闢遊艇港的威脅,三貂角的兩個漁村,同時受到國家都市計畫和財團土地收購的危機,也使得有志之士決心成立「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」,共同挖掘漁村的記憶/技藝,扭轉被動因應的處境,主動地以聚落特色來思考與凝聚對聚落發展的共識。 在這個階段,外來的支援者、文化工作者,開始能夠密集且穩定地與居民共同協作,從口述歷史訪談、復育草鞋技藝、調查漁村婦女沿岸採集的傳統生態知識等,皆有長足進展。同時,危機也成為轉機,居民的自發行動於媒體上大量曝光,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極東之境遊覽海洋風光,這也讓兩個漁村在8月底、9月初進一步以「展示/演」的方式,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展覽與走讀活動,《石石在在-我們的記憶/技藝》便在這個發展脈落下,接續了前一階段文化工作者的想望,將田野調查、口述歷史的階段性結果,結合藝術創作、空間設計,落實在居民免費提供的空間中。
(photo credit / 鄭慧君) |
(photo credit / 鄭慧君) |
(photo credit / 陳庭榆) |
〈馬崗棋局〉 棋盤視為一公共討論平台,讓居民討論不平等賽局中(居民方 少了兩顆棋子),如何化劣勢為優勢 (photo credit / 林奎妙) |
貳、展覽目標
展覽作為「文化界面」,所欲達成的目標為:
一、挖掘在地特色與傳統生態知識,轉化觀光客的淺碟式觀看,展覽同時呈現馬崗漁村的特色,也使觀眾理解藏在美好的海洋人文景觀背後,居民生活的真實面貌與迫遷處境,進而追問自身「怎麼辦」、「能做些什麼」。
二、展覽內容與物件皆取自於社區,盡可能使居民掌握話語權,成為敘事者。
三、使居民的後代,能借助展覽辨識家鄉的歷史與特色。
四、使居民之間能憑藉對奕互動裝置,反思、沈澱自身處境,相互對話,避免處境不同的居民間,陷入「零合」的關係模式,而是能進一步認識彼此的選擇差異,異中求同。
五、以多元的創作形式,連結不同領域的「他者」,如城市中的專業社群,以期透過馬崗漁村迫遷,能進一步對話迫遷案背後有關「漁村/海洋未來」的命題。
一、挖掘在地特色與傳統生態知識,轉化觀光客的淺碟式觀看,展覽同時呈現馬崗漁村的特色,也使觀眾理解藏在美好的海洋人文景觀背後,居民生活的真實面貌與迫遷處境,進而追問自身「怎麼辦」、「能做些什麼」。
二、展覽內容與物件皆取自於社區,盡可能使居民掌握話語權,成為敘事者。
三、使居民的後代,能借助展覽辨識家鄉的歷史與特色。
四、使居民之間能憑藉對奕互動裝置,反思、沈澱自身處境,相互對話,避免處境不同的居民間,陷入「零合」的關係模式,而是能進一步認識彼此的選擇差異,異中求同。
五、以多元的創作形式,連結不同領域的「他者」,如城市中的專業社群,以期透過馬崗漁村迫遷,能進一步對話迫遷案背後有關「漁村/海洋未來」的命題。
▪時間:2020/8/22-11/22
▪地點:馬崗記憶生活館(新北市貢寮區馬崗街35號)
▉展覽形式
結合檔案、文物、展版、紀錄片放映、互動裝置等多元且深淺不一的素材,希望讓不同年齡層、背景、甚或是保持不同距離者(如在私產權爭議上必須維持「行政中立」形象的公務員),都能沒有心理壓力地入場,自由擷取感興趣的知識。
▉工作團隊
▪田野與資料收集:馬崗居民、林奎妙
▪視覺與空間設計:何睦芸、陳衍良
▪石頭屋手繪稿:范巧靜
▪專冊編排:黃丞毅、謝名棻
▪場佈協力:林威廷、張育誠、林詩語、虢怡君
▪前期石頭屋測繪小組:柯君樺、陳之曦、黃小胖、鄭慧君、何以文、陳敬恆、許勝發、游雅婷、徐巧芸、翁睿宏、岳宸萱、謝見辰、林雋
▪前期聚落調查小組:吳奕慧、林昀、張芝瑜、謝名棻、吳思嬅、蔡佩均、黃丞毅
▉相關連結
☞臉書專頁「馬崗―穿越時空的極東漁村」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gang.fv
☞〈石石在在-我們的記憶/技藝展,馬崗的保存運動 〉(文/台新提名觀察人 高俊宏)https://talks.taishinart.org.tw/juries/kch/2020091301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