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北三重一條社區型的巷裡有九間美髮店,其中「18理髮廳」給人相當不同的視覺印象,有別於諸多家庭美髮、連鎖沙龍、百元快剪、獨立髮廊…這個空間似乎有頭髮造型以外的其他意圖:人工手寫招牌、反核旗、各式社會運動布條摺頁、諾大的議題牆陳設於此,2013年開始參與社會運動的18,想的是如何巧妙將社會議題從運動現場偷渡進常民生活。
三重版”Infoshop”
「18理髮廳」臉書有一段這樣的經營理念:「這一年來嘗試了很多跟以往不同的方式聲援社會運動,前幾年會走上街頭聲援不同的議題,開了店之後因為必需努力賺錢還債和穩定客源,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店裡幫客人服務。所以試著將議題帶到自己的空間裡讓客人參與。承襲里山咖啡的議題牆;認識獨立媒體;勞權公投連署;樂生療養園的展覽;小額捐款支持流浪動物保護的團體;擺攤修瀏海換連署公投;寄賣海龜玻璃吸管;寄賣大觀自救會明信片;和每一次做客人都會聊到的社會議題。雖然因為只有我一個人行動,所以效果很有限,但我不會放棄。」
對一名參與社會運動的髮型師而言,臨時性的抵抗場域延伸至長久經營的理髮空間,無非是希望將體制外的邊緣聲音,不斷創造機會讓大眾接收。2017年決定承租店面時,18的空間藍圖已清晰勾勒一面議題牆,「不論你坐在哪裡都能看見它」,牆面每三個月更換一檔議題,首波宣傳是獨立媒體「焦點事件」所執行的報導計畫,接著由樂青策劃的「樂生療養院」文物故事展,目前第三檔是關於「房地產舉牌社群」的計劃型創作。
18創造一個友善議題的合作機制:「與議題牆拍照並打卡公開分享,店家就捐出當筆服務收入的1/10給合作方。」此舉不但使理髮廳經營定位更加明確,三方(店家、客人、合作方)也因而建立互惠關係。
想像一下,當你進到一間理髮廳,設計師和你討論「今天想要什麼髮型」,接下來幾個小時你的頭髮發生美妙變化,然後你被帶去沖水椅,溫熱的水舒緩頭皮,敷上一塊眼膜好好放鬆休息,最後還有精油按摩,來到這裡讓一切壓力獲得緩解,離開時感到亮麗而且愉快,理髮廳可說是一個讓緊繃的身體放鬆的舒壓聖地。
等等,18理髮廳還會再安插一個橋段—「聊天,但是聊社會議題!」聊天功夫應該算是理髮師的重要技能之一吧?18順著客人的閒聊,觀察對方工作型態、生活模式等等,從言談中搜索合適的社會議題。
18理髮廳空間混雜一股「文青加憤青」氣息。暖黃燈光、木質地板、水泥灰牆、角落一組雙人沙發,讓人願意久待的空間質地,接著定睛注視牆面海報、架上的書、美髮用品前的摺頁:「拒絕再有過勞死、守護大觀、反亞泥、障礙者需要性…」啊!這不是小確幸!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偷偷藏進肉眼所及之處,小小的空間塞進過滿的資訊,18有如一台社運播放器,只要你點播,她就會說給你聽。
坐在理髮椅上,也能透過鏡子清楚看見議題牆 |
運動者的基地站
參與運動的人離開街頭後都去了哪裡?生活之中除了組織辦公室還有沒有其他集會討論的空間?有沒有讓疲憊身體休憩的場所?”Infoshop”是支持運動持續進行的重要基地,維基百科針對Infoshop給出的定義:「作為散發政治、藝術和次文化訊息節點的店面或中心,也常作為在地行動上群的開會地點和資源分享處。」
在台灣,Infoshop較常聯想到的多半是咖啡店、獨立書店,而18理髮廳似乎也成為當今台灣運動者的基地站之一,有別於前者提供餐飲、文字,後者更進一步帶來容貌的改變。社會運動和媒體密切交往的關係,意味著運動者經常是被拍攝記錄的對象,髮型由外在呈現一個人的精神風貌,理髮基地站的出現,或許得以讓今日社運圈的朋友們,更有自信地為正義奮鬥。
《魯蛇之春:學運青年戰鬥手冊》一書中,這樣描述運動基地:「基地的意義不只是空間。基地真正重要的是,要讓一群對運動友善的支持者能夠與實際參與運動的人相遇,匯入新的訊息、網絡與資源,共同組成社群來維繫小小的「舒適圈」。…我們無意否認「舒適圈」的現象確實反映出社運溝通的侷限,但值得強調的是,即使在抗爭中表現得在怎麼堅強的人,都會有軟弱的時刻。」
TIWA(國際台灣勞工協會)、綠盟(綠色公民行動聯盟)的成員們是店裡的常客,以月為單位來店裡報到,除了彼此交換最新訊息,也藉此整頓頭髮,給操勞的容顏注入光彩。聊起這些一起運動圈朋友,18義氣地說:「她們能做到的事我沒辦法做到,她們可以號召的人我號召不到,但是如果我可以一直在背後聲援、支持她們,給她們力量的話,我都很願意去做。」
2017年底,社運圈朋友齊聚,慶祝理髮廳開業(圖片提供/18) |
同溫層以外的對話空間
18理髮廳的客群大致分成幾類:1.社運圈朋友 2.朋友介紹 3.網路搜尋 4.社區居民。除了社運圈朋友外,其他客人的生活大多離抗爭議題遙遠,客人類型百百種,「有時候遇到價值觀迥異、意見不合的客人,對方可能會生氣不說話,但有些人會願意交流」。當社會議題進入日常空間,溝通對象從權勢者轉為民眾,其溝通策略因而軟化,軟化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更多傾聽與理解,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關係得以有變好的契機。
有次和一位任職勞動局,從事底層就業輔導工作的客人聊天,18觀察客人對底層群體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偏見與刻板印象,客人:「這些人就是因為懶惰,不想付出更多勞動力,所以做這些工作…建商給他們(舉牌工)的薪資也沒有不合理,建商要負擔多大的成本,一戶房子賣不出去要賠多少錢,找人來蓋樓要花多少錢…」協助底層勞工就業的人,在他的觀念邏輯裡很有可能仍以資方立場出發。「不急,也許下次他來的時候,我們可以再多聊一些…不過,每一次出擊挑戰客人時,都抱著他們可能不會再來的風險」18如此回覆。
當然,也會遇到很不錯的客人,「像是有個在公家單位上班的年輕女孩,她能感同身受、試著理解,她說每次來到店裡能得到生活圈裡完全接收不到的訊息,公務體系完全是另一個世界。」18自己就是傳媒,她希望盡可能使同溫層擴大,這間店裡,台灣社會內部存在的矛盾得以顯現與討論,其形構的社會關係,不再只是客人與設計師兩人之間的互動,此空間節點默默地串連起一個運動組織無法創造的社群網絡。
議題牆打卡(圖片提供/18) |
強大的動員,不可忽視情感連結
什麼是讓妳最難以忍受的事情?18想了一下,她說:「運動中的負面情緒我可以很快排解掉,但令人沮喪的是整個社會缺乏公民意識,多數民眾站在權勢者那邊,以言語、漠視打壓無路可退的陳抗者。」回想起運動現場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社會的冷嘲熱諷,尤其警察冷眼旁觀的訕笑,她談起幾次氣憤的抗爭經驗:「現場警察經常表現出傲慢、羞辱人的姿態,他們會將陳抗群眾激動的情緒解釋為演戲,甚至會說『你們不要再演戲了,現在沒有記者了不要再演了。』」
還有一次,我們要把Hydis工人送進永豐餘股東大會,現場又擠又熱,警察用很粗暴的方式拖住我,感覺出來他順勢將情緒發洩在我身上…因為缺氧、又痛、又情緒激動,我氣喘發作。當時,有位人民火大陣線大姊來到我旁邊,輕拍我的背,她說:『冷靜,運動是比氣長,不要難過。』」即便在充滿陽剛氣質的抗爭場域,不論運動內、外仍需要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連結,產生動員與扶持的力量。
2015年的Hydis抗爭是18個人社運史中非常深刻的一段,那時大家共同經歷了裴宰炯死亡、裴妻帶著遺照來台...同年六月Hydis陳抗工人被移民署列為入境黑名單,2018年,拒絕入境台灣3年禁令一到,立刻重返台灣和當時的組織與聲援者重聚。他們非常重視運動裡的夥伴情誼,那晚的分享會,韓國工人說道:「韓國到台灣的飛機,只要2個小時。但我們等了3年,才再次來到台灣。」
2018/8/27,Hydis工人與台灣夥伴,三年後相會(圖片提供/許詩愷) |
人皆所需的關照
社會運動希冀藉著街頭抗爭傳達邊緣群體的聲音,然而對應於大眾現實生活仍有段遙遠的距離,大多數民眾可以選擇性地忽視街頭激烈呼喊的口號、悲慟的身軀。個體該如何和另一個個體產生共感,需要更多情感經驗的注入,18不只聲援議題,也嘗試在店裡創造與議題結合的活動,2018年公投結果出來,重挫社運圈(尤其性平團體),她在臉書上發出活動消息,歡迎所有朋友們來店裡以擁抱交換她自製的彩虹編辮,「就是很單純的想要給傷心的人一個溫暖的擁抱」18說她沒有想太多。
那麼妳又是怎麼看自己和整個社會的關係呢?「很多人想辦法讓自己和社會脫離,認為把自己物質生活過好就可以和其他人不一樣,但我自己並不想要脫離,而是跟大家一起在這個狀態裡共生,然後希望所有人有機會一起變好。」踏入美髮界18年的18,檢視自己這些年的心境轉變:「接觸社會議題後,美髮不再只是謀生的工作和工具,好像找到歸屬感,從中有所成就,現在會想一直做下去,盡可能吸引更多人注意。」
這間具有社會實踐力的理髮廳,佔據城市空間一個位置,雖然只有18一人,卻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意志,一天又一天持續介入並挑戰僵固的社會思想,帶著對邊緣弱者的掛慮,做出具體行動。
2017年移工大遊行現場 (圖片提供/隆隆)
|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