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臺南藝術節《人生的一條歌》社區巡迴暨線上展覽

"Jîn-sing ê tsı̍ ' t tiâu kua" Touring and Online Exhibition

原文刊載於:2020臺南藝術節官網-線上展覽

文字側寫|何睦芸

〖小檔案〗
陳阿公,85歲,鹽水人。現為鹽水老人福利協進會理事長。曾於2012、2016年擔任蔡英文鹽水後援會會長。上網、打槌球、醃泡菜、做實驗…樣樣難不倒他。愛吃白飯配豆腐乳。有個在NASA(美國太空總署)工作的姪子。

影音共創╱狠劇場、陳啟端

走進鹽水老人福利協進會辦公室,掛著斯文眼鏡的陳阿公坐在電腦前,收發電子郵件、處理行政庶務。退而不休地熱心關懷鄉親長輩。

影像畫面提供╱狠劇場

經歷過二戰空襲的那一代

有句俗諺: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岬、四月津」,清領時期台灣沿海港口蓬勃發展,鹽水曾繁華一時。然而時至二戰末期,鹽水一度成為美軍的轟炸對象,當時陳阿公還只是國小二年級的囝仔。

75歲以上的長輩,或多或少有過「走空襲」的經歷,那是一段沈痛的集體記憶。阿公和我們娓娓訴說那段硝煙彈雨的日子:「幾乎天天有空襲,一顆顆燒夷彈(凝固汽油彈)打下來,就像『灑豆子一樣』,一聽到空襲警報,我們就得趕緊到防空洞避難。」鹽水現在仍留有防空洞的遺跡。

「鎮上很多房子被燒掉了,我們家幸運逃過一劫。」飽受戰火之苦的鹽水,眾多木造屋宅付之一炬。阿公記憶猶新地說:「台灣光復以後,空中的飛機我都不敢看。怕炮彈會打過來。」

阿公還提及位於新營的「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」,糖廠因能從蔗糖副產品中提煉酒精,作為汽油的替代品,因此亦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。美軍為了摧毀日軍在台灣空防,造成上萬人死傷,諸多公共設施的損毀造成物資短缺、通貨膨脹、經貿實力重創。

生活的況味‧成家的試驗

縷縷白煙,從糖廠高高的煙囪飄散,糖甘蜜甜的滋味也深深烙印在阿公的腦海:「空氣中有糖糕的味…高中唸書時,每天清晨5:40,趕搭五分車到新營,再轉鐵路到市區。」

台南高農畢業後,阿公考過教師檢定,任職於南梓國小,那是一間台灣紙業員工子弟就讀的學校,阿公自豪地表示:「當時全校的自然科學都是我教的」。他和我們分享一張和學生們數十年後再聚首的合照,長青的他們只相差十來歲,有的已經是事業有成的大老闆了。

那個年代,小學老師的月薪只有300元,對一個準備成家立業的青年來說,實在太過拮据。具有實踐精神與研究天份的阿公,後來轉至台灣紙業擔任工程技術人員,對銅版紙的塗料研發作出很大貢獻。


要活就要動

博學的陳阿公不時和我們分享科普知識、在地文史、新聞大小事,就連「槌球」也頗有研究。槌球結合了「高爾夫球」與「撞球」,用槌擊打球過小門,需要專注力及團隊合作,特別受中老年人喜愛。阿公70歲那年報考A級槌球裁判,學科、術科都過了,只可惜超齡報考,資格不符。

除了打槌球,「散步一小時」是每日固定行程,他會帶著一台MP3隨走隨聽:台語歌單裡,特別喜歡文夏、葉啟田的歌,還有國語歌、日語歌、輕音樂,就連英語會話、日語雜誌也常是播放清單裡的常客。

「年長心不老」的阿公,長年在老人福利協進會服務,擔任過3年總幹事、12年理事長:「攏係做沒錢的,我係去花錢的。」簽到本滿滿阿公的名字,幾乎天天辦公室報到,雖然沒薪水但他做得勤奮,努力申請經費辦活動:健康講座、防詐騙講座、趣味競賽…,用心與在地樂齡社群交陪,讓這裡成為銀髮族情感凝聚與學習新知的平台。

協進會辦公室的對面是間多功能教室,裡面有台卡拉OK點唱機,阿公說:「運動很重要,唱歌也是很重要。」教室桌上有一張為大家準備的點歌排行榜列表,拿起遙控器,輸入點歌代碼,每天點唱兩三首,釋放壓力、舒緩心情,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。

影像畫面提供╱狠劇場

影像畫面提供╱狠劇場

 

媽祖有保庇

港口媽祖有保庇,阿公是鹽水「護庇宮」的信眾,他提及自己厝內的代誌:「太太生產其中一胎時,胎位不正,和媽祖求平安,胎位就正了。還有一次,媳婦懷胎八個月腎結石,請媽祖保佑,最後安全生產,結石自然排出。」

陳阿公的家庭生活簡單幸福,他希望把〈祝你幸福〉這首歌,送給陪伴他一起走過甘苦時光的太太。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:「希望看到孫子們都有成就,和太太白頭偕老。人生就是按呢啦!」85歲睿智的長者獻上這份愛的禮物,時代之歌終將繼續傳唱下去。

 

影像畫面提供╱狠劇場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關於《人生的一條歌》共創計畫

歌友會 X 日常記憶
以一首歌的時間、一條由歌者創作的時間軸,勾勒出常民生活史

Singing Club x Daily Memory
In the space of one song, a timeline is created by the singer, outlining the trajectory of his or her life.
 
創作團隊
製作|狠劇場
藝術總監|周東彥
創作者|黃嘉文
共同創作|侯素惠、陳啟端、張春來、黃淑芬、黃蕭秀娣、廖芳益
(依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劇團經理|莊執中
執行製作|姚信宇
文字側寫|何睦芸
攝影紀實|風宗廷、阮翔雯
裝置設計|廖笠安
主視覺設計|陳嘉微
主圖插畫|李宜靜
影像助理|林力伃
歌友會主持人|戴子翔